前言:

因為每天都會有球友來blog逛逛

如果是我都看一樣的東西好像也會膩

就把最近看到NYY Cano的打擊影片做一個小小的嘴炮分析

所應用的想法大致上都已經說明過

沒什麼新東西還請見諒

先說明並沒有一個完全適用於每個人的打擊方式

只要能讓自己在長期(幾十場比賽)都能夠有穩定表現的打擊動作

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揮棒姿勢

此外就是自我調整的方式是否到位

多看看打擊好手的動作擷長補短也是方法之一



正文:

Cano的打擊影片

在影片最後的慢動作播放,留意下盤雙腿動作

 

之所以會放這個影片的原因在於擊球高度約在胸口

看看在這樣的擊球高度背後整體揮棒力量傳動的韻律感

cano1高度.JPG

在壘球實戰打擊時若具備此擊球高度的揮棒動作

打者比較會有穩定的打擊表現

打擊結果大致上以平飛安打為主,噢把為輔



首先要注意的是Cano從提腳,往外跨步,前踏腳踩定

在這小小的跨步過程中前踏腳引領身體"前進"並"轉動"的"連動感"

以前踏腳踩定的時刻為"分界線"

在前半部

若正往外跨步的前踏腳是緩慢流動的河水的話

那打者軀幹就像是在水面上載浮載沉的一艘紙船

紙船要感受到河水流動的方向並順勢而行

此刻身體的放鬆狀態越好,之後力量爆發的彈性也越大

橡皮筋一開始就繃緊很快就彈性疲乏

下盤-"這一步一旦踏下去,就開始了"提到過

一但前踏腳"開始"往外跨步

打者的軀幹就被順勢帶動進到旋轉的軌道上(對網揮擊2:50~3:50)

有沒有做到這個連動感是後續能否利用下盤力量擊球的關鍵之一

(PS:此段是後文中的"紅色線條"背後的打擊temple)


在前踏腳踩定時為"分界線"

首先膝蓋部位的微彎角度是否仍存在很重要

cano1角度.JPG

下盤-"旋轉緩衝空間"一文中有說明過

此緩衝空間可在揮棒的後半部過程中

下盤繼續轉動上半身軀幹

將這個緩衝空間轉化為加速球棒的力量來源之一

此空間同時提供旋轉力量以及"平衡"

若前踏腳踩定時膝蓋是直的

一是身體很可能沒被帶上軌道,還留在後面

二是的確往外跨了,身體也帶出來了,但無法提供足夠的旋轉力量與平衡

球棒被揮出來的同時,也留不住"重心"

再來自這分界線開始

前踏腳都要死死的踩在地上

穩固擊球面的位置

當作後半部出力指標



仔細的球友可看到上文出現了"平衡"以及"重心"

這在打擊的後半部過程中是極重要的因素與角色

姑且不論"重心"到底是位在身體的上面下面左邊右邊

但至少當能夠做到前踏腳引領身體"前進"並"轉動"的"連動感"時

既然有"前進",就當重心也"移動"了

移動多久就看"分界線"何時出現

分界線之後就要開始上演力量逐次爆發的重頭好戲

手臂-"倒棒?沿直線加速球棒"

手臂-"去除擊球點波浪狀揮棒軌跡"

手臂-"集中力量至擊球點"

手臂-"手腕握力的運用-甩鞭"

等文都在敘述將各部位力量一路疊加達到最大值時

所有力量恰好是在"擊球面"爆發的層次感

於是"穩定性"越好,擊球面的位置就越不易跑掉,力量爆發也有所依歸

以擊球面為唯一目標,將"人","棒","球"在這上面做了結

cano1面.JPG

(PS:此段是後文中的"綠色線條"背後的打擊temple)



謎之音:"那剛剛的重心移動在分界線之後不就沒用?"

Ans:當所有揮棒的力量動作因素都流暢的串連在一起時

分界線其實是不存在的

看綠色圈圈ㄉㄧㄠˊ在半空中的左腳

"那"平衡"怎麼看?"

看看下圖分解動作



因為很難正確定義重心到底在哪裡

我就把打者脖子到老二位置畫一條紅色線條

紅色線條就大約看作是重心的位置

在分界線之前可以看到紅色線條的移動狀況

細心一點會注意到紅色線條是除了一邊往左邊移動之外

也有往下降的趨勢

這代表重心除了被前踏腳引領往前之外

同時也要往下方壓

最後靠著具備膝蓋微彎的下盤穩住身體重心

接著大約是在分界線附近

紅色線條轉為綠色線條,留住重心,並開始後半部,力量開始爆發

前踏腳踩定之後不動如山

同時綠色線條的位置也幾乎固定不動

這可看出cano在爆發力量時由強壯下盤撐起來的極佳穩定性

經由這樣的分析角度再來看看影片

希望能體會在整個揮棒過程當中前跨腳扮演的角色

以及由慢到快,由柔到剛,由放鬆到力量爆發的特定節奏

我就不再做截圖跟畫線的動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